
介壳虫 找先农
介壳虫,体形微小,但却“威力无穷”,它们可以让作物叶片褪绿影响光合作用,可以使枝干枯萎丧失活力,可以造成植株长势衰弱产量降低,可以让果实“毁容”降低商品价值,放任不管甚至能够夺走作物的生命!
介壳虫目前已知有8000多种,产卵量大、繁殖能力惊人,北方每年发生1~3代,南方地区发生代数更多,以每年发生两代计,1只介壳虫一年可繁殖90000只。介壳虫为多食性,是果树、林木、花卉等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种植者在种植管理中最头疼的防治对象。
介壳虫为何久治不佳?
介壳虫体外蜡质层厚、繁殖力强、世代重叠、隐蔽性强,此外如果错失关键防治期、防治药剂不合适、施药过程不细致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防治失利失效。因此,想要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必须要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并且在防治关键期——介壳虫卵孵盛期及低龄若虫高发期用药,精准施药均匀周到。
曾经的介壳虫克星“杀扑磷”,在介壳虫治理领域叱咤风云,但其为高毒农药,已于2015年被禁用。随着“杀扑磷”被禁用,具有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于一体的广谱性杀虫剂“毒死蜱”成为了介壳虫防治领域的主力军,但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毒死蜱”,而且,目前国内部分果区也已禁止使用“毒死蜱”。
介壳虫防治该何去何从?
由于“杀扑磷”禁用、毒死蜱限用,而介壳虫自身结构特殊,普通药剂难以触及虫体,使得防治药剂必须具备渗透性强、融蜡性能好,然而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水性化环保剂型农药很难满足介壳虫防治需求,因此在具备安全、环保的前提下产品的渗透融蜡性能成为了介壳虫防治药剂必须条件。
西北农联介壳虫研究院,致力介壳虫治理研究创新
为了更好的治理介壳虫,解决介壳虫防治难题,保护作物健康,保障用户收益,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农”)不仅在介壳虫防治产品证件资源开发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成立了西北农联介壳虫研究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介壳虫治理研究。
西农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西农的周尧先生为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在其留学期间便开始介壳虫研究,先后发表了《透明介壳的重记载》、《中国圆盾蚧—新种》,并在随后的工作中完成巨著《中国盾蚧志》,为介壳虫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科学财富。
西北农联介壳虫研究院依托西农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以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主旨的专注于介壳虫抗性治理的研发机构,以安全、高效、环保为研究方向,以保护作物健康、减量增产增收为研发目标,为种植者提供抗性介壳虫解决方案。研究院依托西农强大的科研力量,围绕“创制型化合物”、“融蜡特种助剂”、“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对介壳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关系、抗性机理、绿色防控技术等开展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使介壳虫抗性治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研究院着力打造“3+1+N”的科研体系,设立3大研究中心(创制农药研发中心、特种助剂研发中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1个研究目标(全力推进介壳虫抗性治理研,助农增产增收及产业健康发展),与若干外部单位展开合作,整合业界优势资源,深入研究介壳虫治理。
BAK®特种助剂助力破“蚧”。目前先农介壳虫防治系列产品所添加的“BAK®特种助剂”即为西北农联介壳虫研究院的研发成果。“BAK®特种助剂”,是从介壳虫的虫体结构出发,通过大量的配方设计及试验筛选,历时6年时间,在南北47种作物上进行测试,历经786次试验筛选而得,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其具有强展着、强附着、强渗透、强融脂的特性。“BAK®特种助剂”强力渗透、融蜡破壳、安全高效,可以更好的提升介壳虫防治效果,解决水性化环保剂型产品防治介壳虫效果不佳的难题。
先农介壳虫防治产品矩阵让介壳虫“难逃法网”
先农介壳虫防治产品资源丰富、证件新颖、药效出众,以“喜耀®”为首的添加“BAK®特种助剂”的介壳虫防治系列产品,通过在全国多年多地多作物上的推广使用,以其优异的杀灭介壳虫效果及安全性,为作物解决介壳虫危害、保护作物健康、提升果实品质,赢得了广大种植者的好评与认可!
随着气候变化、药剂更替、抗性产生等因素的影响,介壳虫的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为了更好的解决介壳虫治理问题,先农将继续以西北农联介壳虫研究院为基点,深入开展介壳虫治理研究,同时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不断优化介壳虫解决方案,为作物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为种植者解决“头疼”问题,促进果树种植高产优质、增产增收。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