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重点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危害的盛发期,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出现连阴雨天气,小麦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等病虫害都会迅速发展,导致小麦减产。所以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适时开展防治,对夺取小麦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一、病虫害防治措施
1.小麦赤霉病。该病具有流行快、暴发强、危害大的特点,而受损麦粒含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它的主要特点是幼苗、茎、穗腐烂现象,其中穗腐危害最大。病情严重时产量下降20%~30%,严重时达50%以上,扬花初期遇雨易得该病。小麦开花初期(4月下旬),应根据病情采取最佳预防措施,并在小麦穗上均匀喷雾。防治措施: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140 毫升/亩,或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0毫升/亩,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亩,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60毫升/亩,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
2.小麦条锈病。该病是一种远距离随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具有发生广、发展快、危害重的特点,对小麦可造成毁灭性灾害,一般减产20%~30%,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发生最适温度 13~16℃,春季降雨多时可能引起大流行。防治措施:防治小麦条锈病可用5%己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亩,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20克/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或20%三唑酮乳油60~80 毫升/亩,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克/亩,或25%丙环唑乳油25毫升/亩,对水30公斤喷雾。
3.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病害,阴雨天气和不合理施肥加上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块容易发生。病害可侵染小麦上部器官,但主要以叶和叶鞘、茎秆侵染。在病害初期,叶表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斑,然后逐渐扩大到近圆形的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遇外力或振动会分散。后期病害部位的霉变层由灰白色变为浅棕色,局部散布有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白粉病时,亩用5%己唑醇悬浮剂30~40 毫升,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20 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60~80毫升,或 30%醚菌酯悬浮剂50~70克,或25%丙环唑乳油25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
4.害虫防治。对于蚜虫,可选用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30~40克,或50%吡蚜酮乳油15 毫升,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克等;对于红蜘蛛,可选用1.8%阿维菌素、15%哒螨灵等。
二、分时段防治重点及用药配方
小麦孕穗开花期(4月中旬~5月上旬),此时气温升高、湿度加大,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要以防治病虫害为主。由于防治赤霉病的时间较短,应以“一喷三防”为基础,在混合药液中添加微量营养肥和生长调节剂,可有效控制病虫害、节约成本,确保高产。小麦灌浆期(5月中下旬),此时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喷肥,以预防干热风、增加粒重为主。
科学合理配方是“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重点选择磷酸二氢钾、尿素等;杀虫剂可选择触杀性、内吸性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菊酯类农药等;杀菌剂可选择三唑酮、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相互搭配使用,不得使用高毒、残效期长的农药;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氨基寡糖素等。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